菊与刀
本书背景
背景部分引用了豆瓣读书:菊与刀的内容简介部分
1944年,本文作者受美国政府所托,完成一项针对日本民族性格的研究,并以此为二战后改造日本国家的指导。这本书就是该项目研究的成果。在本书中作者在简单叙述日本近代史的基础上,挖掘日本人矛盾性格的根源,并详细阐释日本人的”恩债”“人情”“义理”“忠孝”等理念,以及其他一些如幼儿抚养等生活习惯。尤为重要的是,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”耻感文化”和”罪感文化”这两个在后世引发巨大反响的概念。作者认为东方文化属于耻感文化,西方文化属于罪感文化。
本书内容
日本民族性格中有着深深的矛盾性,正如本书的书名:日本人好斗而温和;黩武而又爱美;自尊自傲而又彬彬有礼;顽固而又善变;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;忠心而又易于背叛;勇敢而又怯懦;保守而又欢迎革新;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行为的看法,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,又怡然自得。他们的士兵接受了严苛的训练,却又富有反抗精神。
在这份矛盾的基础上,日本社会还有森严的等级制度,家庭中父亲地位最高,国家里天皇地位最高,其他各个角色都有其相应的地位,有一种希望世间万物各安其分的逻辑。日本人在表述混乱的秩序时常说非兄非弟,类似于我们说某样东西既非鸟又非鱼。
日本社会强调个人的负债感,子女对父母负债,人民对天皇负债,通常是下级对上级才有负债感。负债的人在日后必须竭力还债报恩,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懂义理。所以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日本人对大街上发生的事故一般不大理睬,不是因为缺乏主动精神,而是他们认为,除了官方警察以外任何人随便插手都会让对方背上恩情,而他们是不愿背陌生人的债的。
因为背负了债,所以日本社会有强烈的报恩文化。日本人认为,恩作为最主要的义理关系,一经接受则永久常存;”报恩”则是积极的,紧如张弦而刻不容缓的行为。受恩不是美德,报恩则是美德,某人积极地开始报恩时就是美德的发端。中国伦理学中的”仁”作为检验一切关系的试金石在日本也被贬抑的无以复加,日本社会强调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,天皇作为国民之父超越了一切个人集体和政党,是神圣不可侵犯的。所以日本社会下级对上级也会有压抑的愤怒,例如日本关于最可恨者的谚语是”地震、打雷、老头(家长、父亲)”。日本社会十分看中一个人做的事是否恰如其分,也就是义理,包括子女回报父母的义理,臣子回报主公的义理、洗刷个人污名的义理等等,如果一个人没有做到这些,就会被认为是不懂义理,这在日本社会是一种很深层次的谴责。
虽然日本强调自我克制,但是他们对待享乐的态度则大为不同,例如饮酒、性,只要把他放在微不足道的地位不影响严谨的生活就可以不过分控制。在日本人的哲学中,肉体不是罪恶。享受肉体的快乐不是罪恶。精神与肉体不是宇宙中对立的势力。
日本文化强调自我修养,并把这种修养贯穿到了孩童启蒙时期的教育。把身体比做刀,正如佩刀者有责任保护刀的光洁,人也要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。他必须承认并接受由于自己的弱点、缺少耐心和无效率而产生的一切自然后果。在日本,自我负责的解释远比自由的美国更加严格。刀不是进攻的象征,而是理想和敢于自我负责者的比喻。
本书局限
本书成书时间较早,所以书中描述的日本民族性与现代日本的具体情况必然有所偏差。